低碳生活”是当下比较时兴的词儿了,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前阵子,作为80后的做IT行业的孩子他舅也说要开始低碳生活了,也就是不开车改乘地铁去上班,对此举措我当然是双手赞成的,因为坐地铁上班,从小了讲,不但可以节约自己的时间也节约生活成本;从大了讲,不但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还可以为缓解北京拥堵的交通尽一份薄力。
说到北京交通的拥堵,我想这不论是有车族还是无车族都感同身受的,对于有车族而言,除了交通拥堵外,还有一个更让人抓狂的事,那就是停车难的问题。路上的车越来越堵了,可以停车的地方越来越少了,对此不少有车族可能都有越来越明显的感受。上周末去北京植物园就让我着实体验了一把,暂不说还没到五环的出口车子就早已排起了长龙,即便磨蹭了几个小时好不容易快到植物园了却根本找不到地方停车,别说离植物园1000米外的停车场早已车满为患,就连就近村民把自家门口开拓出来的用于停车的按高达40元收费的也是一位难求。虽说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去植物园几趟踏踏青,以往的人虽然也很多,但也从未达到今年这种让人瞠舌的地步。
可见,当下在北京开车真是越来越难了,花了钱却没得到享受。但如果说彻底放弃开车,恐怕也不是很切合实际。昨天孩子他舅终于低碳了一把,说没开车了,我问他感觉如何?他说那叫个不爽啊,地铁里简直挤死了,而且空气非常不好。以往开车虽然堵,但可以在车里开电话会议,也不耽误工作。这确实是实话,上下班高峰期不论是坐地铁还是乘公车,那个挤的滋味确实不好受,打出租吧,你等上个半小时也不一定能打着,即便打着了,也仍然是堵在路上。这么一对比,就还是不如自己开车了,反正都是堵着,至少不用被挤,也不用担心出租计价器呼呼往上加钱。难怪有些有车族说,不是我们不想“低碳”,实在是现实很难让我们“低碳”啊!
昨天新闻报道,说北京市的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422.3万辆了,面临机动车数量如此迅猛增长的势头,北京市政府确实也在采取措施进行应对,如今年继续实行尾号限行制度,对停车场实施收费差异化管理,等等,但这些举措充其量只能缓解部分交通压力。拿尾号限行制度来说,周一到周五它每天只能限制20%的机动车辆,而面对如此巨大的保有量,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长远来看,大力发展并优化公共交通恐怕才是治本之举,这要求不仅只是简单地增加公共交通工具的数量,而且还要求应尽可能地使其方便、快捷和舒适,只有“量”和“质”同时达到了,才能真正鼓励有车族将低碳生活进行到底。
当然,换个角度而言,对于我们普通人,低碳生活应该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能力,每个人都应当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从点滴做起,因为这不但关系到个人自身,也是关系到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关系到尽社会责任的问题。
因此,从今天开始,你是不是可以每天问自己一声:“今天我‘低碳’了吗?”
评论